48歲的曹廣連去年使用公共自行車騎行了1680公里,平均每天租借公共自行車6次
本報訊 (記者 張傳寶) 昨日,作為國內領先的公共自行車系統生產商和運營服務提供商,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2015年公共自行車大數據:全國最愛騎行城市,徐州排第二,而去年全國騎公共自行車“冠軍”,也是咱徐州“大叔”。
全國最愛騎行城市,徐州排第二
3月8日,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2015年公共自行車大數據。據悉,僅永安公共自行車服務的162個縣市,2015年累計騎行18.3億公里,相當于繞地球45750圈,節省市民出行費4.57億元,減少碳排放8.39萬噸。
數據顯示,浙江、江蘇、山東、河南、安徽開展公共自行車的縣市數量位居前五位,湖南、廣東、黑龍江、新疆、陜西緊隨其后。其中33個城市運行公共自行車數量超1萬輛,其中就有包括徐州在內的江蘇省的10個城市。蘇州的公共自行車數量3.2萬輛,為江蘇省內第一。
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車公司徐州管理中心的李明經理介紹,永安公司專門進行了“全國最愛騎行城市排名”,全國排名top5:分別是山東濰坊(5772萬人次)、江蘇徐州(3578萬人次)、浙江溫州(3242萬人次)、江蘇蘇州(2506萬人次)、江蘇南京(1994萬人次)。全國最愛騎行城市,徐州排第二。
徐州“大叔”是全國愛騎“冠軍”
來自徐州的曹廣連先生,成為永安公共自行車2015年的“全國騎行達人”no1。曹先生在2015年使用公共自行車騎行了1680公里,平均每天租借公共自行車6次。
今年48歲的曹廣連住吳莊花園小區,原是徐州減速機廠的電工,從事電器維修30多年,1994年單位破產后在淮海東路附近的電子城從事電器維修。
由于工作地點離家單程3.5公里左右,自從2012年徐州市開始有公共自行車起,曹廣連就選擇了公共自行車,夫妻倆儲藏在地下室的自行車都相繼賣掉。
使用公共自行車對曹廣連來說實在是方便,吳莊花園東門口就有公共自行車站點,每天出門就取車,騎到淮海西路海關大樓附近的站點還車。他一般早上9點出門,5點下班回家,正好錯過用車高峰期,出門很少遇到站點無車,偶爾一次無車,就步行到電視塔附近的站點取車,這里一般肯定有車。
去時沿著王陵路拐上青年路,到百惠家美時超市后就到了,回家他選擇人車較少的戶部山穿過,搬著車子從戶部山臺階走幾步駛上王陵路返回。這是一條最近的線路,也是一條最優線路,每天一個來回,加上拐彎買菜,一天7.5公里是最低數。一年365天風雨無阻,除非遇上暴雨實在無法騎行,才選擇坐公共汽車。
曹師傅說,他平時喜歡鍛煉,不僅騎車,還健步走,喜歡冬泳,住云龍湖附近的他,晚上還會再騎行11公里,外加步行8.5公里,一年下來最少要騎行3000公里,相當于從徐州到蘭州一個來回。
“騎車達人”曹廣連道出了公共自行車的幾大好處。以往騎自行車每年還要修,出門放在外面還擔心被偷,回家要找地方存。電動車要更換電瓶,一年消耗好幾百元,公共自行車出門便有。“徐州滿大街都有公共自行車,騎自行車比開汽車方便多了,還鍛煉身體,現在我身邊很多人都騎公共自行車出行。”
曹先生還說,政府投入公共自行車著實為老百姓辦了一件大好事,現在公交車擁擠,汽車擁堵,有了公共自行車市民出行方便多了。他去過全國其他一些城市,他認為徐州最適合發展公共自行車,城市不大不小,市區路程二三十公里,道路平臺開闊,不像北京、武漢等大城市,高架橋多,非機動車道少。
曹廣連規劃著自己的退休生活,現在兒子在深圳工作,雖然生活無憂,但出于責任還要干幾年。將來退休以后,自己要買專業的自行車周游全國。曹廣連說,做到“低碳、綠色出行”其實并不難,可以選擇騎自行車上班的盡量少開車,雖然會花點時間但可以鍛煉身體。
記者 秦媛 攝
■數據
已為市民辦卡602534張
收辦卡充值費用19396089元人民幣
收超時費1876215元
市民借車總數已達1.22億人次
其中2015年借車量為4432萬人次
市民平均每次的騎行時間為14.3分鐘
約3公里,平均每天騎行人次為167萬人次
41% 上班目的地出行
24% 辦事出行
18% 購物出行
14% 健身休憩出行
●數據來源:
永安公共自行車公司徐州管理中心
新聞鏈接
●共建設公共自行車站點643個
我市完成了市區559條道路的步行和自行車道配套建設,對淮海路、中山路、解放路、湖北路、塔東路等91條主次干道的路面和人行道進行了改造升級。
2012年以來,完成了公共自行車系統一、二期建設。共建設公共自行車站點643個、投放公共自行車20365輛,為市民辦理自行車借車卡約60萬張,市民借車總量達到1.26億人次。其中,2014、2015年兩年,共新建公共自行車站點154個,投放公共自行車3965輛。
●公共自行車項目采用最新物聯網技術
我市公共自行車項目采用最新物聯網技術,實行24小時自行車通借通還服務。系統支持徐州市民卡、銀行卡、江蘇交通卡借還自行車,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。系統容量可至100萬輛自行車,實現市區、各縣(市)、區自行車和借車卡互聯互通,“一卡在手、通借通還”。